欢迎访问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校首页

专业介绍

作者: 时间:2016-10-17 点击数:

               

序号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层次

招生时间

现有学生数

负责人

1

海洋技术

理学

本科

2001

128

郑红

2

海洋科学

理学

本科

1999

124

邓一兵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学

本科

1998

117

孙静亚

4

生物技术

理学

本科

2008

141

赵淑江

5

生物科学

理学

本科

2001

143

石戈

  

各专业简介

“海洋科学”学科简介  

  海洋科学是实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战略的最重要的支撑学科,对其他涉海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前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基本国策,我省无论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海岛数量,还是涉海产业和人口均在全国前列,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省,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我省“海上浙江”战略的实施及“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海洋科学学科重要性越发凸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校优势学科。多年来,本学科立足浙江、服务东海,充分发挥舟山群岛地域与资源优势,开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本学科始建于1998年,是一个年轻学科,但学科凝聚力强、发展迅速,下设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两个专业方向。2003年海洋技术专业获批省重点专业,2010年海洋科学类开始一本招生,2011年“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2012年海洋技术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2014年海洋科学列入省新兴特色专业。2014年开始,还有那个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现设海洋调查与探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通过专业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科专业教师人才梯队合理,科研、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已逐渐成为我省海洋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现有专职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81.1%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5.7%。建有省海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海洋生物类课程教学团队。是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交通运输类与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本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近5年,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先后承担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等各类教改项目8项,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海洋科学导论”和校级精品课程“物理海洋学”,已出版《物理海洋学基础》、《流体力学基础》、《象山港营养盐和泥沙输运》、《物理学前沿与高新技术》等教材和专著。依托学科优势,建有省财政实验室“海洋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面积860平方米,拥有仪器价值250.5万元;此外,本校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算总投资5400万元;此外,本学科专业参与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建了生物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海洋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建设项目,“浙海科1号”列入国家海洋科考船序列,“浙海科2号”正在建造。启动了“东极岛综合科学试验村”建设。,上述平台已经成为是本专业学生出海实习、海洋调查、海上工程实践、本科毕业论文等内容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此外,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国境外高校建立了本科交流和互访机制。年均出国交流本科学生达10余人次,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建立了本科生学分互认和研究生保送机制,毕业后可进一步通过雅思后直接攻读对方高校的研究生。每年招收俄罗斯、南非、塞内加尔、密克罗尼西亚等留学生10余人次,毕业学生回国后就业状况良好,部分留学生留在本校深造。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平台,海洋科学专业列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               

“环境科学”学科专业简介

  海洋环境科学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创办的舟山师范专科学院生化系,1998年,随浙江海洋学院的组建成立,生化系更名为“海洋科学系”,之后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成立海洋科学系、生物科学系和环境科学系。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结合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和物理海洋学等学科,依托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校重点学科“环境科学”,逐步形成了以全球变化与海洋环境、海岛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9人,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师1人。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合理。50%以上的教师具备博士学位,3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2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形成鲜明的海洋环境专业特色;具有完善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培养”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中国海洋大学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共建〉)、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等科研平台和基地;拥有1艘海洋科学考察船、1个校级创新实验平台(对本科生开放)、10个专业实验室(含本科生创新开放实验室)和2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学科一直坚持紧跟国际前沿与密切联系地方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签订学生交流协议,为本科生提供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多年来,学科围绕全球变化中海洋环境的响应、海洋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估、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等关键问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了人工增养殖环境中CO2的源/汇过程、海岛海域物质输移规律、耐盐植物对海洋污染的修复应用等问题,定量评估了海岸地带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能值,揭示了海岸地带典型流域的物质输移及水文过程,全面调查了舟山群岛海岛资源赋存状况,在海洋碳汇估算、海洋水动力模拟、海洋污染生态修复、海岛海域监测调查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研究优势。            

“生物科学”学科专业简介

生物科学学科始建于20008月,是学校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学院)成立后新设的四年制理科类本科专业之一;2001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生物技术专业于2008年第一次向全国招生;2013年起,学科实行大类招生,下设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依托学校海洋特色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并在教学、科研中加强海洋生物及相关海洋科学比重,凸显海洋特色。经过十六年的不断发展,师资力量得到充分提升,除学校公共平台外,服务于本系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专职教师达31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5人,具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共25人,40岁以下专任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科综合水平发展,结合学校国家级工程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资源与分子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省重点学科)等重要平台,学科呈现教学、科研强势发展的良好局面,教师科研意识及学术水平较高,所承担各类型科研项目占二级学院70%以上。另外,本学科教师注重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带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训及创新意识的训练,在读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级创新项目、省生命科学学科竞赛、挑战杯比赛等,并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此外,本学科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本科生物实验室共设有15个实验分室(13个专业实验室及2个本科创新实验室)和一个公共实验室,实验室实用面积为1700平方米,现有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5名,实验指导教师14名,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越的实践环境的影响下,有多名学生考入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继续深造。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学科与多家校外单位签约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包括: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新诺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舟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舟山市兴林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舟山合兴生物技术研究所及宁海县海洋生物博物馆等,目前正在与多家单位联系和签定中。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 ,国家高度重视海洋领域发展,国务院于2011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于20131月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一系列重要举措将在浙江、在舟山落实,海洋科技将成为重要发展内容。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生物科学学科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学科将在前期发展形成的现有条件下,积极迎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时代要求,建设能够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科学技术问题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海洋特色的生物科学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Copyright ©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