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校首页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公告

作者:蔡吕萍 时间:2023-03-30 点击数:

根据学校2023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我院海洋科学(070700)学术硕士,生物与医药(086000)专业硕士尚有部分缺额,现接收全国优秀考生调剂申请,欢迎广大考生咨询填报。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

复试科目及复试方法

联系方式

学术学位

海洋科学

(070700)

01物理海洋学

《海洋科学专业综合》,依托“学信网研究生招生远程复试系统”采用线上复试

物理海洋学(尹老师)邮箱:yinwenbin@zjou.edu.cn

海洋化学(胡老师)邮箱:huhaiyan@zjou.edu.cn

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海洋学

廖老师QQ号码及邮箱:

11753904,11753904@qq.com

吕老师邮箱:nblzmnb@163.com

海岛开发与保护(桂老师)邮箱:fgui@zjou.edu.cn

02海洋化学

03海洋生物与生物海洋学

04海岛开发与保护

专业学位

生物与医药(086000)

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

海洋生物制药工程

海洋生物材料工程

《海洋生物学》,依托“学信网研究生招生远程复试系统”采用线上复试

龚老师邮箱:shengwuyiyao2023@163.com

招生要求及流程

考生应符合教育部有关招生的基本条件,初试成绩(总分和单科最低分)必须达到报考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A类考生的国家分数线要求。学院详细介绍及导师简介均可在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查询(学院网页: http://msc.zjou.edu.cn/ ),具体招生政策和流程以学校研招办发布的信息为准。

联系方式:蔡老师,0580-2261531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浙江海洋大学长峙岛校区海科楼235

邮政编码:316022

学院简介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我校最早实现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教育的教学科研单位。始建于2000年,其前身为我校海洋科学系。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海洋战略,开展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主干学科海洋科学在2016年度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第5,2019年海洋科学学科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海洋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一线教师93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41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1%;专任教师队伍中国家级特聘专家1人,全球前2%科学家3人,省级人才10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专业素质过硬、技术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另有双聘(兼职)院士5人,外籍教师4人,校外联合培养硕士生导师40余名。

学院下设海洋科学、生物科学、海洋化学、海洋技术4个系,建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海洋科学是国家一流专业,生物科学是浙江省一流专业,海洋技术为浙江省优势专业。拥有海洋科学一级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入选省重点学科。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近五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本科和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本科考研录取率达到40%以上,30%以上的学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为海洋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科拥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浙江省海水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增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海洋生物种质发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浙江省教育厅“极端海洋过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影响”和浙江省科技厅“海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创新团队,建有“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点各1个。

近五年,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享航次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和课题100余项;在主要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研究成果在《Nature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在海洋动力灾害及对生态环境影响、海水养殖设施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海洋生物遗传与进化、海洋经济动物育种及增养殖技术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依托学校获批的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等国际化平台,学院与意大利比萨大学、俄罗斯国立湖河渔业研究所、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30多所境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并建有中日联合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等多个中外合作实验室,为本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海洋大学比萨海洋研究生学院的成立为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研究生资助政策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生报读我校研究生,学校加大对全日制研究生的资助力度,设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支持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硕士研究生待遇水平。

1.学校奖助学体系完备,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

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具体标准如下:

(1)国家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生•次。每年按省级财政、教育部门下达名额评选。

(2)国家助学金:原则上100%覆盖,标准为6000元/生•年。

(3)一年级学业奖学金:特等奖20000元/人,一等奖12000元/人,二等奖10000元/人,三等奖8000元/人,原则上覆盖率为100%。

二年级和三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特等奖12000元/人,一等奖10000元/人,二等奖7000元/人,三等奖4000元/人,其中,特等奖、一等奖的比例分别不超过符合参评条件研究生总人数的15%和25%,二等奖采用浮动比例,三等奖比例20%。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我院海洋科学学术学位点目前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意大利比萨大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是一座学科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综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建有自然资源部系统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与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7人,形成院士领衔,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领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并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所现有海底科学与深海勘测技术、海洋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卫星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海洋学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19个重点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家需求和立足海洋科技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群体。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是一所以“高起点、强辐射、可持续、国际化”为发展理念的专业型、研究型学院。设有海洋地质与资源、海洋化学与环境、海洋生物与药物、物理海洋与遥感、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海洋结构物与船舶工程、海洋传感与网络、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等9个研究所,共建有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现有专任教师133人,近40名教师为院士、国家引才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省特级专家、求是特聘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五年来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80项,授权发明专利325项;28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

浙江海洋大学比萨大学海洋研究生学院(英文名称为: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isa Marine Graduate School) 是浙江海洋大学和意大利比萨大学,基于平等互利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意大利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自愿开展的,从事非营利性教育教学活动的,系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9年9月由我国教育部批准设立。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为浙江省教育厅。

我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创立以来,宁波材料所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围绕“材料研究”,先后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建有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40个。现有员工1200多人,其中院士6人、杰青7人,获得省部级人才计划支持600人次。建所以来,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6100项,发表论文近9200篇;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级科技奖励20项。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Copyright ©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