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揽月”调研团在研究生陈超的带领下,走进他创办的坐落于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舟山众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大学生学科竞赛成果怎样在舟山孵化、发展的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作为调研对象,舟山众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陈超为代表的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在郑红教授带领下通过“互联网+”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孵化的新型海洋科技企业,聚焦于水下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专业的水下无人化检测技术。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它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核心技术,还依托上海遨拓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资金链与产业链,于2018年成功入驻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通过近两年的孵化,众星公司已在舟山落地生根,在海洋科创领域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1日上午,“东海揽月”调研团首先通过体验、访谈等方式深入众星公司内部,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工作环境、采集统计数据。中午,陈超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海洋科学城展厅,重点讲解其中展示的众星公司自主研制、重磅推出的“微型蛟龙”系列水下机器人产品模型构造。下午,在总经理陈超的组织下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会上,团队成员就上午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询问,得到了陈超详细的答复。与此同时,团队成员还特别重视众星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解决方案,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对它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陈超指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脆弱的资金链扛不住诸如疫情等不定因素的袭扰,因此在孵化初创过程中与成熟企业合作,依托其稳固平台进行发展,不失为一种合理避险的措施。但依托不是依赖,合作不是合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我们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在强手如云的海洋科创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会后,“东海揽月”调研团对陈超进行专访。
陈超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公司的管理结构与战略计划,展示了集海大校园的青春活力与成熟企业的稳固模式于一体的“众星”特质,为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孵化的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提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众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