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是一类古老而又功能多样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激素。脊椎动物的松果体是褪黑素合成和分泌的重要器官,可接受环境因子(如光周期和温度等)信号进而调节褪黑素分泌过程,对下丘脑-垂体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xis)产生影响,调控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等下游器官功能,实现生殖、生长、行为等生理活动的调控。由于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包括体色调节、昼夜行为节律、繁殖活动的发生时间等)差异较大,褪黑素信号系统在环境因子调控生理过程的作用中扮演的角色差异明显。
大黄鱼自然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体色金黄、肉质鲜美,是我国传统“海洋四大经济鱼类”之一。解析大黄鱼褪黑素信号系统特征及其在关键生理过程中的功能机制,对于进一步丰富大黄鱼基础生物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苗种繁育、资源保护和持续开发等应用研究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明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知名大学学者,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展大黄鱼褪黑素信号系统特征研究,并聚焦该系统对下丘脑-垂体轴的调控作用及体色调节特征,对其关键调控通路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成果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期刊上发表题为《Melatonin modulates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axis to regulate physiological color change in teleost fish》研究论文https://www.ijbs.com/v19p2914.htm。

大黄鱼褪黑素信号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调控通路
该研究成果丰富了鱼类褪黑素信号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调控理论,取得了褪黑素调控大黄鱼体色机制研究新认识。文章通讯作者为我院王天明教授和杨静文教授以及UCSF的Su Guo教授,硕士研究生冯佳倩和江智景以及杨静文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该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